查看原文
其他

哪一刻你觉得自己是“衰神”体质?

小榕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-10-28




“成功的故事都很相似,

失败却各有各的不同。”



考的时候,ta奋力备考,却在临考前闹肚子,几道大题没答出来,最后考试发挥失常,感觉自己好无能,也对不起一直以来信任ta的老师们

一的时候,ta满怀期待地面试感兴趣的社团。然而,在实际面试的时候,ta紧张到结巴。对于面试官提的问题,迟疑了许久也回答不出来,结果自然不如期待的那样



三的时候,ta参与一个创业项目,作为负责人的ta,提前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,答辩时,脑子却一片空白,提前的准备功亏一篑。尽管事后感到懊悔、自责,不停地埋怨自己,也无济于事



DREAMLAND     DREAMLAND     DREAMLAND    

DREAMLAND     DREAMLAND     DREAMLAND    



明明很努力,怎么总会遇到那些倒霉事呢?要是没有这些突发事件,我的生活轨迹可能截然不同。


ta,是某些人,是身边人,是我们自己。有没有发现,在这些搞砸时刻,我们总觉得自己是“衰神”体质,时常懊悔、时常自责,而“衰神”向我们施展的魔力,只增不减。

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“搞砸事件”,揭秘“衰神”体质的真相。





“衰神”滤镜

 其实反映的是我们的认知思维模式









即使高考失利了,天并没有塌下来,在大学里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


即使面试失败了,我还是能够自学相应的技能,在志愿活动中寻找自我的价值


即使答辩怯场了,我和队友同心协力完成的项目还能继续打磨








倒霉事过后,ta逐渐意识到,自己的生活并没有自己主观情绪中那么糟糕。


那为什么在搞砸事情的瞬间,我们会有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呢?
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出,在我们的大脑中,存在两套系统:



系统1

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,运行起来也不费什么脑力,促使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





系统2

负责学习和深思熟虑等费脑力的操作,帮助我们做出理性决策





相比系统1,慢条斯理的系统2更像是一台十分耗电的发电机,会大量占据和消耗我们有限的注意力


与此同时,大脑具有情绪优先的原则,这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。



当一个人被痛苦、愤怒、自责、内疚等负性情绪包围、不能自拔的时候,大脑黑匣子里与情绪发生密切关联的杏仁核会被强烈、持久地负性激活,而这种激活会使主管理性思考的大脑皮层(即系统2)受到极大地抑制



因此,经历“搞砸事件”后,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,仿佛加了一层“衰神”滤镜——每个人体会到的都是主观的世界。透过这层滤镜,我们看到的自己和生活都是不快乐的。而这个滤镜,其实正是我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模式


认知行为疗法(CBT)的创始人、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认知扭曲(Cognitive distortions)的概念。


它指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、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,而这些不良的认知导致了我们负面的思考、情绪和行为


下是常见的五种不良思维模式,看看困扰你的“衰神”体质有何来历?


1

非黑即白、两极化的思维模式


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,他们的人际关系容易糟糕。看问题过于极端,且常常因为极端的认知做出极端的行动,反而进一步导致了关系的恶化。


只要自己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,那自己就是一个完全的loser。如果伴侣有一次没有照顾到自己的需求,那ta就是“根本不爱自己”。曾经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自私的举动,他们就会困惑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好友


2

自动过滤的思维模式


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人,在各种事件、场合中都只关注那些负面的部分,自动“过滤”掉那些好的地方。比如,在一次演讲中,完全忽略了那些热烈的掌声和观众积极的互动,只注意到自己在某个地方说错了词。这并不是说他们理性上无法理解也有好事存在,而是尽管知道有些部分是正面的,情绪仍然只能沉浸于不好的部分中



3

过度概化的思维模式


这种思维模式的人,会基于自己某一次或几次的负面经验,得出非常泛化的结论,认为那些发生过一两次的坏事一定会再发生。比如受到了一个人的拒绝,就觉得自己完全不讨人喜欢,一定不会被别人接受,会孤独终老。


而当过度概括到达一种极端的程度时,人们就会给自己贴标签:


-“我的绩点无论如何也没有别人高,因为我是学渣。”


—“我就是不擅长说话,因为我是社恐。”


-“我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,我无法在人群中不被人讨厌。”


当你把一些负面经历,过度概化成了你的宿命的时候,你的心情就自然不会好了。相对的那些思维模式更积极的人则会认为,我只是这几次运气不好,我不会一直这样,未来一定有好事发生



4

“应该”构想


用“应该……”和“必须……”来激励自己和要求他人,常常容易适得其反。他们对事物有着非常刻板化的期望,觉得必须如何才是好的,或者原本就应该是什么样的。比如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,ta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化期望,“女孩子应该当老师,男孩子应该当工程师”。


当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“应该”时,他们会讨厌自己,感到羞耻和内疚。当他人没有达到他们对ta的“应该”构想时,他们也会感到痛苦,并因为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愤懑不平


5

情绪化的推理


有“情绪化的推理”这种思维模式的人,会把自己的情绪反应当作“一件事是真的”的证明。他们不以理性的规律而是以不断变化的情绪体验来认识世界。


比如,一个人感觉自己很丑,ta就把这种感觉当成“我果然是个丑八怪”的证据。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受欢迎,因此开始逃避人群,事实上别人并没有表现出不友好的迹象。


现在请你思考一下,上次被“衰神”附体的时候,是否存在以上五种不良的认知思维模式?

如果有,请保持对自己的观察和不断地反思,相信你自己具备战胜“衰神”的能力。





害怕的不是搞砸本身

 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



  //  


“让人恐惧的不是事件本身”。


搞砸的瞬间,你是否经常自怨自艾、感觉人设崩塌?



大多数对自我认知扭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自责,ta们的内心总是有一个严苛的声音在批判和贬低自己。


而努力之后的搞砸时刻,更容易陷入自责因为搞砸的这件事,对于ta们而言意义重大。当“宏伟蓝图”即将兑现之际,ta们却被打脸了。日日夜夜的心血付诸东流,源源不断的夸奖戛然而止,这是一次沉重的双重打击。


随着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,ta们越容易对自我价值进行否定。“我真失败”“好烦啊,我这么这样”,在倒霉事儿发生后,无力感瞬间侵袭,这是因为ta们已经把失败与自我价值紧紧绑定在一起。


那么,怎么避免对自我价值的否定,

降低负性情绪带来的冲击呢?


01 多元地看待自我,

增加自我复杂性


自我复杂性指人们认识自我的多样化程度。Linville提出自我复杂性(Self-complexity, SC)理论,当人们拥有更多数量的自我方面且不同方面间的重叠性较小时,意味着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复杂性。


通俗而言,即对自我的定义不是唯一的。



举个简单的栗子~ 一个自我复杂性低的人,认为学业是ta的一切,那么,当某次考试考砸时,ta会觉得自己学霸的身份被动摇,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,容易产生极高的失落感。假如ta的自我复杂性较高,就会这样看待‘考砸’这件事:学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并非自我价值的全部体现,从而避免陷入负性情绪的漩涡中。


而提高自我复杂性的秘籍,便是多元地看待自我。也许,你自己身上,还有许多未发现的闪光点呢!




02 将“事件”与“自我”分离


观察自己是如何描述失败的,是“我把这件事搞砸了,我真没用”,还是“我把这个事搞砸了,这是因为我当时忽视了……,现在我准备……”


通过更客观地描述“搞砸事件”,而不是急于给自己下判断,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把“事件”“自我”分离开来:


那只是你做的一件事,你还会做很多事,成功或失败,它们都不能决定你的价值,你的价值无需证明。


重要的是拾起对自己的信心,问问自己:我能从中学到什么?





关注到的“搞砸事件”

 真的都如此重要吗?


在心理学上,存在一个知觉显著性(perceptual salience)的概念,意思是那些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信息,换言之,你关注到什么什么就重要。


心理学家(Taylor等,1975)为此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。在这项研究中要求两名男生进行一段对话,其他人进行观察。实际上,这两个对话者是实验者的同谋,对话的内容也是事先安排好的。在每一轮的实验中,都有6名真正的被试,他们坐在指定的位子上,围绕着两人对话。安排如下图所示:



其中的两人分别坐在两名对话者的两侧,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名对话者,如观察者C和观察者D;另外四名观察者分别坐在两名对话者的后方,他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名对话者的背面以及另一名对话者的正脸,如观察者A1、A2、B1和B2。


对话结束之后,研究者要这些观察者说出,在对话过程中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。虽然这6名观察者看到的是同一场对话,但答案却不相同。谁最有影响力呢?他们看得最清楚的人最有影响力。


具体地说,观察者A1和A2认为角色A更有影响力,在谈话中处于主导地位;而观察者B1和B2认为角色B更有影响力,在谈话中处于主导地位;至于观察者C、D,则认为两个人的影响力差不多。因此,正如知觉显著性概念所预期的,我们‘注意到的信息’是最为重要的信息。


那些“搞砸事件”,也许是因为关注,所以重要。它是你曾在意的事情,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,也绝非生活的全部。




你砸出自己想要的生活


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·罗伯茨(John G. Roberts Jr)曾受邀前往儿子就读的中学发表过一次《祝你们倒霉》毕业致辞,他这样说:



“在未来的很多年中,时不时地,我祝福你被不公正地对待,因而你会知道公正的价值。我祝福你会遭受背叛,因为它会让你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。


我祝福你有时会有坏运气,因而你会意识到概率和运气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,并且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你应得的,而其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他们所应得的。


当你失败的时候,时不时地,我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,这会让你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。


无论我是否祝福你这些,它们都会发生。而你是否从中获益,取决于你是否能从你的不幸中参透它们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。



你所经历过的,都会成为你生命中的宝贵财富。与其在“what if”思维中持续懊悔,不如以实际行动,重新认识这个世界。


“吃一蛰,长一智。”失败了又如何,在探索过程中领悟到的,也许远比结果更重要。


祝你砸出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
///

如果可以

在评论区分享你的“搞砸时刻”吧

相信会有许多人和你感同身受

///



-END-


编辑 | 小榕

排版 | 挽挽

审核 | 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

图片 | parkhye_n3  all_about_kiki_o  网络


参考文献:

[1]《登天的感觉》,[中]岳晓东 著,民主与建设出版社,2018.

[2]《思考,快与慢》,[美]丹尼尔·卡尼曼 著,胡晓姣,李爱民,何梦莹 译,中信出版社,2012.

[3] Linville P W.(1987).Self-complexity as a cognitive buffer against stress-related illness and depression.. 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.

[4] 壹心理:为什么你总感觉自己最倒霉?

[5] 简单心理:看完这23个“搞砸”的故事,我也想“祝你倒霉”

[6] KnowYourself:有时你要先变坏才能变好 | 改掉5种让人不开心的思维模式

▼点击图片即可跳转▼

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进入树洞,我知道你「在看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